疫情反复酒店业该如何自救
来源:综合网络 侵删
曾几何时,有些企业在喊出“活下去”口号时,一度被认为夸大其实了,但现在看来却是先见之明,这种现象已经在向酒店行业扩散。2021年,我们看到多家酒店进行所有权拍卖,甚至还出现多轮流拍,国内某地标性五星级酒店大门紧锁、无人问津。当时间来到2022年时,酒店行业仍是阴雨连绵,从持续低迷走向冰点。
疫情下酒店行业现状观察
2001年-2012年间为酒店发展的黄金十年,涌现出了大量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和单体酒店,高速发展期结束后,国内酒店行业供给严重过剩,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优质物业有限,连锁酒店品牌通过并购扩大品牌影响力,行业进入收缩整合期,进一步挤占了单体酒店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为行业竞争加剧、对分销平台过度依赖,而疫情使行业处境雪上加霜。
自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队”引领,地方政策也紧随其后。自2月开始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分别在上海市、浙江省、湖南省等16余个省市相继推出了免税、降租、补贴等纾困帮扶政策,为服务业的复苏保驾护航。然而旷日持久的疫情对全行业带来的持续影响,仅靠政府的纾困政策无疑是杯水车薪,一方面依赖政府扶持政策并寻求企业自救,双管齐下才是渡过难关的必由之路。
自2022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频发,使原本4月份进入旺季的酒店再次跌入冰点。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酒店经营收入同比上年下降30-50%,同比2019年下降60%左右。本轮上海疫情爆发,更对长三角地区酒店行业影响尤甚。以宁波为例,宁波市饭店业协会185家会员单位,关门歇业11家,倒闭6家,100余家处于半歇业状态。随着疫情持续,酒店业的市场走势如一些行业大家预言不能成功破局的酒店将面临倒闭,已不是危言耸听。
酒店自救之路探索
疫情之下,酒店的生存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被征用为隔离酒店、坚持运营的酒店、暂时歇业的酒店,无论处于哪种状态,都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及严峻挑战。面对危机,如何让团队稳定有力?如何应对财务危机,防范资金链断裂?在远程的条件下,如何让任务落地、高效执行?企业如何进行市场洞察与项目销售?如何形成产品、传播、渠道的闭环?如何在疫情后有序复苏?是目前酒店人需要思考与布局的地方。
然而在行业整体充斥着“活着是硬道理”的焦虑中,却巍然站立着“打不死的小强”,他们成为酒店自救之路的“灯塔”和“标杆”。
同时疫情也给酒店人如何抗衡行业脆弱,增加自身核心竞争力,创新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产品、服务、空间创新,发展新营销、品牌焕新,组织效能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带来了深层次思考。
- 北京酒店转让
- 上海酒店转让
- 天津酒店转让
- 重庆酒店转让
- 深圳酒店转让
- 广州酒店转让
- 合肥酒店转让
- 南京酒店转让
- 苏州酒店转让
- 杭州酒店转让
- 福州酒店转让
- 厦门酒店转让
- 南昌酒店转让
- 济南酒店转让
- 太原酒店转让
- 郑州酒店转让
- 武汉酒店转让
- 长沙酒店转让
- 三亚酒店转让
- 南宁酒店转让
- 桂林酒店转让
- 昆明酒店转让
- 丽江酒店转让
- 大理酒店转让
- 贵阳酒店转让
- 成都酒店转让
- 西安酒店转让
- 兰州酒店转让
- 银川酒店转让
- 西宁酒店转让
- 拉萨酒店转让
- 沈阳酒店转让
- 长春酒店转让
- 大连酒店转让
- 东莞酒店转让
- 惠州酒店转让
- 珠海酒店转让
- 青岛酒店转让
- 海口酒店转让
- 石家庄酒店转让
- 哈尔滨酒店转让
- 呼和浩特酒店转让
- 乌鲁木齐酒店转让